1980年4月,姚荣华在原广旺矿务局赵家坝煤矿(现四川川煤华荣能源公司赵家坝煤矿)出生。他说,自己出生于煤矿,然后在这里读幼儿园、小学、初中,1996年就读于矿务局技校的采煤专业,1999年7月毕业。毕业后,因为当时企业正值困难时期,经济效益不好,他就到广元市打零工。直到2000年3月企业分配工作,才回到煤矿上班。
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企业、哪个岗位,姚荣华始终笔耕不缀,每年撰写消息、通讯、观点等各类稿件200余篇,常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当代矿工》《现代班组》《四川工人日报》以及企业内部的报纸、电视、网站登载,撰写的新闻作品、拍摄的新闻图片、制作的电视节目也多次荣获各级表彰奖励,其中撰写的评论《别让技术大拿挨累又伤心》荣获2018年中国煤炭新闻奖一等奖。如何从一名采煤工人成长为一名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土记者”?2021年12月28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姚荣华前后在煤矿采煤队工作了近3年时间。回忆起那段生活,姚荣华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在采煤一线工作的时间很短,却经历了西南煤矿企业采煤工作面常遇到的淋水大、采面压力大、地质构造复杂等诸多情形。
因个头小,身体单薄,他要搬动工作面上几十公斤的单体液压支柱总会卯足了劲,十分艰难,体力消耗大,累得快散了架似的。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个采用走向长壁式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工作面尾眼遇到了较大的淋水和渗透水,不得不在溜煤斜巷倒环处用一块块溜槽将整个断面封闭起来,如一道防水墙般,防止水煤冲到运输巷。但每次到倒环处放煤就成为了一个“苦差事”,每次搬动闸门,冰冷浸骨的地下水从档板顶端翻下,常给他来个从头到脚的淋浴。对此,姚荣华先后采用多带一套衣服、身着雨衣等多种方式,但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冰冷且活动不方便。
姚荣华是地地道道的“煤三代”,他的爷爷、父亲都是煤矿人。也许是父辈长期老实生活、踏实做事人生教导的影响,也许是对“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的领悟,姚荣华并没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在刨溜煤斜巷煤炭,清理轨道浮渣等工作上展现了毛头小伙的冲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每月出勤始终保持在25天以上,在参加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矿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
这些经历为他今后抓好煤矿企业新闻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每个人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他总会保持初心,靠着那份坚定与执着,继续前行。每当想懈怠或困惑之时,姚荣华总会在电脑上翻看拍摄的一起下井的兄弟们战淋水的照片,慢慢地体会“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的丰富内涵,品味煤矿工人的本份与朴实,坚毅与执着,慢慢地找回更有力量的自己,引导自己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从而激励自己不忘初心、拼搏奋斗、砥砺前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那个时候煤矿上都把文字记录的人称为通讯员。2001年有次下井,队党支部书记对姚荣华说,可以尝试去写点新闻稿件,把我们队的工作多报道一些,多给大家鼓鼓劲。
那天听这位书记说了以后,姚荣华就开始有意识朝这个方向发展,并且有意识地去学习,尤其是每天矿上的广播内容都会特别去留意。
有次在会议室的报架上,姚荣华看到了一些相关的专业报纸,除了《广旺能源报》(当时是《广旺矿工报》),还有《中国煤矿报》《四川工人日报》。信手翻来,上面登载的身边人、身边事似乎有一种魔力,深深地吸引了姚荣华,慢慢地他的心情不再浮躁,并对职业、对人生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他也更加勤奋务实。
日子久了,姚荣华心中逐渐燃烧起了更强烈的写作愿望,于是他开始主动参与矿上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新闻写作知识。他从写广播稿入手,一百字、二百字到三百字,从每月一篇、十篇到二十篇,从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到基本能准确表达其意,直到第一篇的作品在《广旺能源报》发表,心中充满感激,更加坚定了他前行的步伐。
2003年8月,姚荣华在企业组织的公开竞聘中脱颖而出,从采煤队调到了党群工作部工作。新的平台,让他对这份文字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
自2005年3月成为企业聘任的特约记者后,姚荣华比以前更加充实,更加忙碌。每天两条腿东奔西跑,竖起两耳收集四面八方的消息,两眼敏锐地观察着一切,头脑不停地分析,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新闻。夜间、周末加班成为了家常便饭,看着别人陪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时,想到矿上期待的目光,他关紧门窗,面对着电脑,默默地写着。付出就有回报,他的稿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飞跃,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许。
在企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常被称为“土记者”。他们时常拿着照相机或扛着摄像机,深入井下采掘工作面、地面车间,用镜头记录一个个精彩瞬间,也时常坐在办公室,敲打电脑键盘,书写企业的发展变化。采访时,姚荣华说,在企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1年来,对“土记者”这个职业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扎根”体验。
当高度负责的“土记者”。负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把新闻宣传工作干好、干出成效。姚荣华在回想当初在采煤队工作时,每天总会听到广播上“某某队通讯员报道”的声音,姚荣华就在想,为什么不能经常听到自己队的名字呢?他开始听广播、翻报纸、看杂志,依葫芦画瓢,慢慢尝试广播稿的写作。为了在广播上更多听到自己队的名字,他广泛收集素材,勤奋写作,成为企业广播稿的“高产者”。
当不怕吃苦受累的“土记者”。每一篇宣传稿件或一部专题片,都是“土记者”们时间和精力的结晶。有时为了稿件的宣传时效,姚荣华出井洗完澡就到办公室里撰写宣传稿件,挑选图片,剪辑视频,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充饥;有时为了编辑某个专题片,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前一帧一帧地剪辑,困了就趴在桌上小憩;有时为了完成某项宣传任务,“白+黑”“5+2”成为常态,亏欠家人的“账单”越垒越高。煤矿井下拍摄是一个苦活累活,在佩戴矿灯、自救器的同时,还必须带上防爆摄像机和防爆灯,既要思考井下作业现场情况,还要避免设备在井下的磕碰。记得2019年接到拍摄企业团员青年奉献精神的微电影任务后,姚荣华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投入到剧本的创作,反复修改打磨,寻找参演人员。经人推荐,找到一位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小女生,他为了不耽误小朋友的学业,对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拍摄地点、拍摄时间再细化再打磨。姚荣华说,因为时间有限,业余人员参演,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终用两天的时间,奔波于县城与矿上,先后完成了家里、电影院、滨河路、办公室、篮球场以及井下现场等多处的拍摄。既当编剧、导演,又当摄像,长时间的连轴转,当“杀青”那一刻,他感觉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当工作有方的“土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姚荣华也常陷入“脑中无文”的恐慌,不知道该写什么,写出来的内容总有年年岁岁曾相识以及各类媒体采用率不高的问题。他认真反思,发现主要是经验主义问题,对企业内外发展形势了解不深,对企业各阶段任务定位不准,对工作重心把握不牢,写作切入点没有找对。他主动学习领导讲话稿和文件,勤到基层现场,了解掌握各阶段的形势任务,提高了新闻敏感度,也有了“思如泉涌”“处处留心皆新闻”的感触。
姚荣华说,在企业当“土记者”不易,要当好“土记者”更不易。但只要自己对企业和工友们充满爱,高度负责、不怕吃苦、工作有方,必定会有番作为。目前,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他开始进行视频培训方面的学习和工作,“希望同新的时代面貌和脉搏共呼吸!”